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园区动态 > 政务动态 > 政务动态
园区动态 Park Dynamics
曾是上海宝山屡遭投诉的脏乱差地带,靠什么翻身成了白领和居民的“城市客厅”
2021-11-26

image.png

智慧湾的变迁,是上海“工业锈带”变身“城市秀带”的又一范例。

宝山区共富小区的居民没想到,曾经家门口的仓库、集装箱堆场等“脏乱差”地带,经过五六年的华丽变身,变成了别致又实用的“城市客厅”:不仅有洋气的“集装箱创客部落”等产业园区,聚集了朝气蓬勃的年轻白领,还有1万多平方米的公共空间,在此可随时“遇见”展览场馆、剧院、社区影院、咖啡馆、健身馆等。

地处宝山顾村的智慧湾科创园,曾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。伴随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,这一“铁锈区”逐渐落寞,嘈杂的环境让老百姓叫苦不迭。在这场城市更新的变革中,工业遗存的“再造”过程并不平顺,也非一蹴而就。

从仓库、集卡、堆场、搅拌站的待淘汰空间,发展成一个企业、区域、市民共享的城市大空间。智慧湾的变迁,是上海“工业锈带”变身“城市秀带”的又一范例,这背后给予我们城市更新的一些启示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沿吴淞江岸边的智慧湾新旧对比图

即使前途未卜也要主动求变

从轨交1号线呼兰路站下来,步行至智慧湾只需400米左右。踏上桥,远远眺望,就能看到错落有致的“屋顶花园”,那是由集装箱改造的办公空间,黄橙蓝绿,颇具时尚性和现代感。秋日午后,园区创客们在露台上晒日光浴小憩,享受忙碌工作后的短暂放松。穿过一片屋顶连廊,就来到了园区。

“你能想象,大约10年前,这里开始了一场让人焦头烂额的转型,大家都不清楚未来究竟会朝向何处发展。”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夏雨,彼时担任宝山区领导。他说,时代的发展和城市的变迁,将一道大难题抛给了宝山区。

传统的老工业区域由于规划跟不上变化,形成一种复杂情况:最早在原是农村的地方规划建工厂、建仓库,若干年后又在周边规划建设住宅及商业、教育、文化配套设施,再若干年后就形成了工厂、仓库与居住区犬牙交错之势。

智慧湾所处的区域就是如此。其前身是重庆轻纺集团和上海市属企业的一批仓库,又称“三毛仓库”。这里不仅是集装箱堆场,还有混凝土搅拌站,每天集卡进进出出,周边道路泥泞,噪声粉尘污染严重,工厂因此常收到周边居民的投诉。

image.png曾经的“三毛仓库”堆满了集装箱

在夏雨看来,即便当时对未来发展没有十足的底气,但主动求变是必须迈出的一步。

“当时周边除了智力产业园,我们算第一家转型的。”时任上海三毛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家红说,大家都知道转型难。首先,所处区域在高架桥下面,交通动线不好,环境也差。其次,虽然这里占地面积大,但容积率低。“当时找了很多团队来看,要么不敢接,要么把费用压得很低,或者改造方向是大物流、自动化仓库之类的,这和区政府的产业导向不相符。”

既然第三方不好找,企业决定自己做。2010年,三毛仓库的转型方向定为网购生活广场,将线上和线下融合,在当时很有前景。三毛企业平时和日本公司的业务来往多,为了这个转型项目,又与日方合资成立一家公司,共同设计方案。不巧的是,当项目改建至一大半时,因国际市场风云变幻,原本有意向入驻的170多家日商取消了合作。

身先士卒的斗士,刚上战场就铩羽而归。三毛仓库的第一次转型,留下了极大的遗憾。

引进专业团队“起死回生”

网购生活广场改造完成,原有的转型计划却落空。这个3.5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因招商难等问题又重操旧业,一时间,仓库重新堆满集装箱和钢材,“一夜回到解放前”。

“我们当时坚信,转型更新是一条可以走通的道路。”夏雨说,自己人不行,那就以开放的眼光,转变经营方法,把专业团队请进来,委托他们整体运营。

庆幸的是,宝山区政府和重庆纺织集团没有放弃,转变思路后,请来了“外来的和尚”。一家在上海投资建设了16个园区的品牌企业———上海科房投资公司进入视野,最终在投标中遥遥领先其他竞标单位,拿到整体合作运营权。

image.png科房公司刚接手时的“三毛仓库”

2015年,当科房董事长陈剑拿到这个园区项目时,公司内部没有一个人赞成接手。他说:“公司一位老总晚上特意跑来考察,发现桥对岸,也就是轨交1号线呼兰路站过来的路几乎难以下脚,全是积水,没有路灯、没有商业区,更看不到几个人。财务总监是女性,也来考察,说这里集装箱卡车太多了,白天走在路边都很害怕。”

彼时,做产业园运营谈不上是风口,而且一个园区一旦做运营,可能需要5年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,这当中会经历若干次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的调整。科房公司为何选择拿下宝山这块偏僻之地的经营权?

“郊区的优势在于够大,而且这里靠近地铁。我直觉感到这个项目能做。”陈剑所经营的十几个园区都在市中心地段,他说受空间所限,许多创新的想法无法施展,而宝山区的这个项目给了团队一次实验的机会。

一个新的园区,当务之急是将企业吸引过来,这令园区运营的“老手”也感到头痛。“我们当时招商只要说在宝山,很多企业直接挂电话。”陈剑认为,与中心城区浑然天成的地理优势不同,偏远园区的经营应该先从外围大环境入手。

image.png经过艺术加工设计的集装箱小屋

轨交1号线呼兰路站在吴淞江对岸,从地铁通往园区的道路并不好走,科房公司将站点下来过桥到园区的这一路全部改造美化。墙上进行创意涂鸦,地面加高铺地板,装上路灯,开一个入园口……这样,一路上400米左右的距离,风景这边独好。公司在周边再投资新建了一片公共绿地,改造了沿路原来杂乱的绿化带,使得周边环境的品质有所提升。

“以前提到宝山,给人的感觉是‘灰’,灰尘多,灰色调。”先让周边环境“亮”起来。园区内保留了大量的集装箱,陈剑并不打算大拆大建,而是在这一原有工业遗存的基础上做更新。他认为,城市更新应该因地制宜,园区的改造要与当地的特色结合起来,而不是建千人一面的城市体。

就这样,原来工业区的集装箱被保留下来,一部分改造成双用办公坊———一层停车、二层箱体内办公;一部分改造成“集装箱小屋”,刷上五颜六色的色彩,并用连廊将它们连接起来,楼上露台还可以供入驻企业员工养花种菜。

改建后的集装箱办公区域,仿佛工业时代和城市变迁的融合体,成了吴淞江边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。

image.png

慢工出细活,打好融合牌

在智慧湾行走,有时你感觉不像在产业园里漫步,一些柔性和文化的力量,让人多了些许放松感。

比如,这里的步行桥是3D打印混凝土做成的,走累了坐上休闲椅,转角看见漂亮的花瓶,人们会告诉你“这也是3D打印的”。你也可以去VR-AR体验馆、机器人体验馆、未来空间人工智能展示中心等,体验一把时下最新潮的技术。走着走着,又来到一片粉红的天地,那是职业艺术家新办的“梦中的伙伴”个展,你在他的梦境中是否看见了自己?

image.png

职业艺术家新办的“梦中的伙伴”个展。彭薇 摄

衡量一个产业园的经济活跃度,企业数量无疑是一个重要指征。可对陈剑来说,他更看重产业园的氛围感、园区的产业定位做什么,他仍然将区域现有的条件和自己所擅长的领域结合起来。

“如果说一开始就全部规划好做一二三,那是不现实的。园区不是两三年就能做出来的,需要慢工出细活。”他说,3D打印产业确立得较早,主要和这里集装箱房子的特点有关系。集装箱经过艺术加工,仓库保留了过去的毛麻仓库滑道,这些都与3D打印的艺术和设计感浑然天成。园区随处可见3D打印的作品,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良好的效应呈现。同时,团队本身也有VR和机器人的资源,相应引进一些相关企业。“园区需要在内容上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才行,最后我们聚焦到4个方面:3D打印,智能微制造,VR、AR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。”

如何让城市空间的发展更适宜于人本身?陈剑开始思考,用文化和创意的柔性力量去保护和利用已有的空间,让园区的发展更趋于人性化。“我个人比较喜欢科技和艺术的融合,在创意创新语境里,它们是一种向上生长的生命共同体。”

image.png

3D打印混凝土桥

正如一个作家可以在家里写作,也可在咖啡馆创作;一个设计师可以在办公室做设计,也可在户外空间完成。但如果将他们集聚起来,放到文创空间里,就产生了集聚效应。科房团队有意向地引进了从事文创和艺术的创意企业及团队,增添园区的“文艺新风”。

史依弘、曹鹏、黄蒙拉、宋思衡等30多个艺术名家工作室相继落户宝山智慧湾,“海上大美术创研中心”落户揭牌。在一个个绿树掩映的集装箱小屋内,隐藏着城市活力和创业者的梦想。陈剑告诉记者,今年底,园区将引进材料美学馆,目前正在装修,今后这里不仅成为材料美学的大展厅,更是联结设计师、材料供应商、材料产业发展的平台和桥梁。

从2016年9月开园至今,经过5年的发展,智慧湾的入驻企业和工作室达到450多家,入驻率达85%以上。智慧湾已成为上海最具特色的、由存量工业用地改建而成的文创与科创相融合的产业园。

image.png3D打印文化博物馆内展示的3D打印的乐器。彭薇 摄

成为没有围墙、辐射周边的“大社区”

综观全球知名的城市更新案例,公共空间的营造都是实现“弯道超车”的关键所在。在陈剑看来,产业调整和城市更新要赋予城市新的活力,能够吸引“人”的空间才是宜居宜业的新空间。

在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中,团队对智慧湾的定位是“大社区”的概念,集生产、生活和生态于一体。“我们向周边居民24小时开放,没有围墙。”

记者在智慧湾采访时,随处可见附近居民带着孙辈在街角遛弯、拍照,还有许多外来的视频工作室将取景地放在这里。园区内不仅有5层的3D打印文化博物馆,还有剧院、社区影院、书店、茶室、餐饮店、托儿所、射箭馆、健身馆、橄榄球场、足球场、篮球场等,俨然一个大型商区和生活区。这些配套设施都让智慧湾成为人气场所和打卡地,也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。

image.png今年园区举行的国庆专场音乐会

2020年9月,星巴克将中国内地首家集装箱店放在智慧湾,依据园区的特色,打造了由6个集装箱堆出的星巴克集装箱概念店。在工业风的空间里品一品咖啡,给园区企业员工和周边居民营造了一种特别的氛围。

正因为要做对周边有强大辐射力和吸引力的开放社区,智慧湾经常举办科技和艺术活动,如今形成了一些品牌效应,比如世界机器人大赛、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室内穿越机竞速赛、上海国际3D打印嘉年华、史依弘京剧系列展演、宋思衡与机器人的音乐狂想等,既凝聚了人气,也带动了产业园的发展。

“我最喜欢吃这里的糖师师烘焙面包,我女儿喜欢逛泡泡玛特店。”在智慧湾里和居民聊天,他们会热情地推介自己喜爱的场所。家住呼玛五村的居民黄阿姨告诉记者,她常到靠近吴淞江岸边的健身步道散步,“听说是园区修建的,还有高架桥下的社区足球场、篮球场也是他们建的,真是方便了我们这些住在附近的居民的生活”。

image.png星巴克在中国内地的首家集装箱店就放在智慧湾

让周边居民开心的是,智慧湾的“姐妹”———交运智慧湾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,他们又将多一个好去处。交运智慧湾与智慧湾相隔在高架桥的两侧,由交运集团、科房集团、宝山区等共同打造,这里同样未来可期。

“城市的传统发展给许多区域留下了‘印象分’,要将它扭转过来,事在人为。”陈剑说,接手智慧湾时并没有远大的理想,就是希望“原本白领不来的地方,如今都来了”“或许这是我们做产业园的动力,也是城市更新的魅力”。


来源:幸福顾村